為了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在這里姑且稱她為小才女。小才女在學校里也小有名氣,不是因為是才女,而是因為談的男朋友比較多,在學校里面也可以算是“一姐”,校園“黃榜”上經常留名。小才女,16歲,河南人。
來到湖南問題孩子學校第五天,被軍事教官領到心理咨詢室。
“老師,您好,以后您就是我的心理老師了,我不喜歡我以前學校的心理老師,40多歲的一個老大媽。”
很直白的一句話,性格外向開朗,少許禮貌。
“恩,是的,我姓吳,以后可以叫我吳老師,需要喝水嗎?我給你倒。”在初始訪談前,我都會說這句話。第一,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關系;第二,告訴學生,我在關心你,這里的每位老師都在關心你的成長。
“老師,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媽媽送我來這個學校,我一點都不恨她,在這里沒有那么多的情感糾葛,也過得比較踏實。”
“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發表過很多文章,也拿了不少稿費,學習成績也還可以,班上的女同學們都有點妒忌我,我就搶她們的男朋友,基本上每二十天換一次男朋友。”
“就這樣,我學會了抽煙,喝酒。”
第一次會面的時間雖然只有一個小時左右,基本上都是才女在訴說,最后她提到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我會這樣?這就是小才女的困惑,她不明白她之前的選擇為什么會這樣,導致與同學緊張,與家長關系僵硬。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小山村,聽我外婆說5個月大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南下打工,跟著奶奶生活。我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會吵架,我很害怕,躲在被子里不敢出聲。后來到了我上小學的三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爸爸跟別的女人在一起,媽媽還是一個人在外面工作,自從我被法院判給媽媽的那一天,我就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對我很好,不過在學習上對我的要求很嚴格,所有我的成績都是比較好的。上初中后,爸爸來看過我一次,我卻對爸爸感覺很陌生,沒有叫他爸爸,他很失望地離開了。其實我也很傷心,從小學到初中,都沒有給我打過電話,關心過我,哪怕是我生病了。記得爸媽還沒有離婚的時候,我在奶奶家過年,爸媽來看我,我生病了,爸媽不知道為什么爭吵起來,而且吵得比較厲害,親戚們都來勸架。后來得知是因為我是一個女孩,爸爸想要一個男孩,媽媽不同意。為這個事情媽媽沒少挨爸爸的罵,雖然爸爸不喜歡我,卻不會罵我打我。
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我陸續在一些雜志上發表文章,雖然稿費不多,卻可以給外婆買衣服,給自己買零食。下學期媽媽找了一男朋友,沒有兩個月,就分手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從那個時候起學習成績就開始下降了,同時也學會了與男同學傳紙條。對于傳紙條的事情很興奮,被老師抓個一次,當天就被叫家長,媽媽一到學校就對我罵,說我早戀,說我不要臉,丟人之類的話。我也很委屈,我沒有早戀,只是傳紙條而已,在他們眼里我就是早戀,難怪我的學習成績下降。
于是我做出來一個決定,我要逃學也是經常的事情,甚至考試都不會參與,我就是一壞女孩,什么事情我都做。 直到有一天,外婆在寒風中去找我,看著外婆那滿頭白發,我哭了?;丶液?,媽媽就說要送我去一所另外的學校,我也沒有反對。
面對“問題青少年”所要做的輔導,其實家長也需要同步輔導,簡稱“變”。如果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成當中,孩子在努力變化,家長卻還是老樣子,會讓孩子感覺到沒有“變”的動力,想到自己不管怎么樣變化,還是在家長那里得不到認可,有一種特別強的挫敗感。青少年需要的是正面的強化與肯定,需要父母的支持,需要動力的來源。在哪個群體(環境)當中,有支持、鼓勵和肯定,就會在那個群體當中去停留。而我們做家長的,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首先不要焦慮,不要有情緒化。因為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到孩子的身上,會導致孩子與自己有距離;其次,就事論事,不針對事情的主體——人,要把握住自己的原則底線:做到不嘮叨,重復的事情簡單說,堅決不做常林嫂和翻舊賬。對孩子要有耐心。比如孩子說話的的時候要聽完整。要懂得去在精神支持孩子,物質上適當鼓勵。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天使,都有其優秀的一面,我們要善于用我們手中的鑰匙去打開那條微妙之門,去發現、去鼓勵、去贊美、去擁抱我們的孩子。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動力,也是阻力。要善于與孩子溝通,跟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做一個能包容孩子的缺點、發現和贊美孩子優點的家長,給家庭溫暖,給孩子陽光,給社會愛,做身體力行的好榜樣。
在湖南問題孩子學校,小才女在心理老師吳老師的心理輔導下開始思考曾經的自己。我們一邊關注一邊幫助她轉變,也期待著她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