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化名),男,14歲。厭學,打架斗毆,上網成癮,叛逆,經常和父親發生爭執甚至對打。
吳林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初一的時候開始和社會上的朋友混在一起,學會了打架斗毆,抽煙,上網成癮,曾讓社會上的朋友把自己打成腦震蕩,自己拿刀砍別人。只要一上網玩游戲可以玩一天一夜不下線,且都是暴力血腥的打斗游戲,導致吳林性情暴躁,產生暴力傾向,有一次和爸爸打架的時候,有用刀砍死父親的沖動,和同學老師吵架的時候會有用凳子砸人的沖動。初一的時候因為打老師,被學校處以退學處分。到了另一個學校重讀初一,各種惡習不改,又因把同學打成腦震蕩而停學,最后,父母實在是沒辦法了,才經多方打聽,把吳林送到了青少年管教學校。

圖為青少年管教學校的學員吳林
問題解析
1、遺傳因素:爸爸脾氣暴躁,易怒。對孩子管教少多是以暴力毆打為主,爸爸要么對吳林不管不問,要么非打即罵。
2、家庭環境因素。爺爺,爸爸,奶奶對吳林的教育都粗暴,以打代教,使得兒子從小就在一個暴力環境中長大,小的時候就有了暴力解決問題的認識,所以長大以后,遇到問題時傾向于以暴力解決。
3、社會環境影響。不讀書以后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稱兄道弟,常以打群架,砍砍殺殺為榮,又常沉寂在暴力游戲里,進一步強化了吳林的暴力意識和行為。
成長歷程
1、通過心理輔導,讓吳林認識到暴力性的沖動習慣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對自己本身的傷害,長此下去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吳林一旦和別人產生矛盾的時候,不管對方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有一種克制不住的沖動和憤恨,想要置對方于死地,看到他人的時候,如果不順眼,也想狠揍對方一頓。缺乏愛和同情心,無視社會的法制權威,行為模式傾向于沖動性,攻擊性和破壞性。這種性格任其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
2.讓吳林認識到在社會上打打殺殺的生活看起來很風光,但是這種風光是暫時的,不會長久且非常危險。
3.針對吳林想問題片面極端的問題,心理老師有意識地教育誘導吳林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不是想什么問題都是以自己的喜怒愛好為出發點。
4.教會吳林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發現自己有發怒的沖動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降低內心的憤懣感。
成功蛻變
經過青少年管教學校的思想引導及教育,吳林對自己以前的種種行為有了一介明顯的認識,法律意識也有所增強,他表示回家以后一定會做個好孩子,盡兒子的責任來孝敬父母,讓父母安心。